2005/09/13 | 对路遥《人生》中的女性爱情观的评析
类别(日记) | 评论(1) | 阅读(736) | 发表于 06:28
看路遥的《人生》,总是被一种感伤的情绪笼罩着,深深的为巧珍的痴情换来的不幸不平。但换一个角度仔细想想,那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受到了质疑,或许作者在社会转型期对传统爱情观进行着某种质疑,对传统女子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着质疑。
刘巧珍,作为一个传统的女子,在她的身上笼罩着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用一种温柔体贴的方式,细心地培育着爱情的果实,表现出家庭伦理生活中尤如母亲对儿女,姐姐对弟弟般的骨肉情长。请看一下关于高加林和刘巧珍在夜晚幽会的描写:

夜晚,天黑以后,他和巧珍站在村外的庄稼地相会了……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舒散着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手梳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响亮的鼾声。

这里,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喷发,刘巧珍象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哼着儿歌,哄着自己的孩子悄悄地进入睡眠,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图画啊!在这类情感模式中,母性之爱特别具有一种完全的自我奉献精神。对于男人,从相爱的第一天起,她们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对方紧紧地连在一起,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受尽艰难困苦,心里也感到甜密和幸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才能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看着心爱的加林哥在地里劳动受苦她心里疼得难受,她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刘巧珍甘愿用自己终生的劳累,来换取高加林生活中的愉快和轻松。为了表达对爱情的真诚,她不顾世人的讥笑,爹娘的打骂,公然和高加林一块骑车进城,在高家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高加林到县城参加工作以后,她不断问寒问暖,在家中则尽情尽意地照顾好公婆。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尽管一场感情的风暴撕扯着她痛苦的灵魂,但是,在理性的约束下,她不仅没有进城报复,反而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高加林最后被县里清退回村,巧珍闻讯后,竭力劝阻姐姐不让其乘机给加林制造难堪,同时,在她那颗受过伤害的心灵里,居然还为加林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和忧愁,并设法托人情给加林安排教学工作。这种不惜压抑、牺牲自我,向所爱的人做出最真诚、最无私的奉献,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
这样带有传统意味的女性,不仅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而且,与此相关,都有一副菩萨般的仁慈心肠。这主要体现在她们这类人并不企羡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不高攀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更鄙视自许风流的花花公子和傲慢自负的男子汉。她们所钟情的往往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惜把自己主动地献给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因此,在这种爱情中,便往往渗透着同情与怜悯,而怜与爱的结合就进入了母爱的层次,它体现出这类女性通过对落难者的庇护,自身能充分体会到儿女般的柔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满足。
如果说刘巧珍代表着传统母性的慈爱与温柔。那么,黄亚萍显然富有某些现代女性的品格。她从小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在她的心理机制中,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没有沉淀为稳定不变的结构,并且,她又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比较完整地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和比较开放的心态,大胆、泼辣、刚强、自立,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充溢着生命的力量。
在路遥小说的情爱世界中,她表现出与传统母性明显不同的情爱模式。首先,对于异性的寻求注重于内在精神的契合、理解的沟通和感情的共鸣。在刘巧珍与高加林的爱情生活中,尽管巧珍的美丽、善良、多情和温柔,无私的全身心的爱曾最初唤醒了高加林潜伏的青春的萌发,点燃了他身上的爱情火焰,但是,却不能完全冲刷掉他心中常常泛起的惆怅和苦闷,不能抑制住对城市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渴求。巨大的文化落差始终在他们中间存在一层难以穿透的隔膜。然而,高加林和黄亚苹见面不久由于共同的文化素养、语言、爱好与志趣,两颗心便迅速地贴在一起。他们讨论所谈内容可谓海阔天空,有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刘巧珍见到高加林,除了问寒问暖,便只能说些母猪下几个娃令加林感到乏味的农民过日子的光景。高加林与黄亚萍之间,则打破了他和刘巧珍原先所建立的狭窄的思维空间,走向广阔的精神世界。
在路遥的《人生》中,黄和刘一样,对高有着真挚的爱。而且黄亚萍的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及情感上的心心相印,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是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的色彩。黄亚萍非常厌倦与张克南的没有情趣的爱情生活,她说:“我的确感到生活过得有点沉闷,我希望能有一点浪漫主义的东西”。“高加林那顽长健康的身材瘦削坚毅的脸庞,清澈明亮的眼睛,有点象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保尔·柯察金的插图肖像,或者更象电视剧《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这才是她梦中的白马王子。同样,在高加林看来,黄亚萍这位非常漂亮的南方姑娘.“身上总弥漫着一种对他来说非常神秘的魅力”他感到,正是黄亚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
认真考察像黄亚萍这样当代女性的爱情生活,会进一步发现,这种情爱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现代性爱观念。现代性爱的内涵乃是男女双方处于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黄亚萍所构建的爱情,可以说在她与高加林相互给予中,不断获取新的情感体验,达到新的理解,并且双方都保持不依附于对方的平等人格和自我尊严。
她构建的爱情也正如罗洛·梅所主张的:“爱则是一种渴求的关系模式……是力图在喜悦和激情中与对方溶为一体,力图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层面,这种经验层面,将拓展和深化双方的生存状态。”按照现代意义的性爱观念重新审视和估价传统的婚恋生活,便会发觉刘巧珍所拥有的母性之爱尽管令人眷恋、感动和钦佩,但是,在她们的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依附男性”和“泯灭自我”的阴影,甚至在她们那宽容忍让,委屈求全的笑脸上能分明感受到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与苦涩,像黄亚萍这样的当代女性的呼唤终于打破了古老的婚恋方式,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有人认为,巧珍简直就是人类一切美德的象征,其实,巧珍的美德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所认可的美德。如果她在加林面前的柔弱与自卑我们能够原谅的活,那她轻易地抛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的勇气,却是我们不能原谅的。她美丽、单纯、多情、热爱生活、勇于自我牺牲,在爱情上,她决心要找一个“合她心的男人”。但一旦败下阵来,她立马认命,也不考虑马拴的感受,就去做马拴媳妇了,嫁给自己不爱的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所以这种做法对谁无论是她还是马拴都是一种人格的侮辱。
巧珍当然是个好姑娘,她的心是晶莹透亮的,她的灵魂是高尚无私的。她对高加林的爱既真诚又热烈。但是,由于农村的落后,由于他的父母没有让她受教育,她内在的丰富性没有被打开,她对爱情的追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郎才女貌式的爱情,一种单一的奉献而缺少心灵共振的爱情,即上面所说的一种母性的爱。所以,路遥安排了巧珍在爱情上的彻底失败,而其实是传统文明的失败。
王富仁认为:作品的成功在于作者从历史的变动中把握人生的变动、爱情的变动和道德伦理的变动。人物性格处处体现着现代文明与愚昧落后的冲突,这给作品带来了历史的深厚感和思想深度。但是,当这样一个变动在作品中发展为巧珍的悲剧时,作者的心颤抖了,他把那已经紧紧抓住的社会历史变动的主线(即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主线)渐渐地松开了,悄悄地向纯爱情、纯道德领域移动了。作者有意忽略二人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忽略社会发展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从而将巧珍与高加林之间的本应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的关系变成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简单关系,黄与高的关系成了一种利益关系,照搬了宋朝公主与陈世美的模式,黄的爱情追求成了通过权力、利益的诱惑逼对方就范。因而使作品的社会主题向着单一的道德主题发展了。而且作者安排了一些让人质疑的、不合逻辑的情节来掩饰他的这种倾向,比如黄亚萍在前面提到与高加林的交流完全是一种精神层次的,不受现实欲望羁绊的,比如国家大事、世界形势、文学艺术,她曾说非常厌倦与张克南的没有情趣的爱情生活,而后来却安排一个她在高加林开会时间搞恶作剧的情节,让人感觉她刁钻、俗气,让人很自然的对她产生一种一种厌恶,而忘记了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品质。而且在后来高加林对黄亚萍坦白他真正爱的是巧珍也令人质疑,因为在前面,巧珍的多次爱的示意高都没察觉,而且高在吻她后陷入一种巨大的自责之中,换句话说,她对高加林的吸引力,远远不及高加林对她的吸引力,而高对黄是有爱情的,比如见张克南和黄一块时的伤感,对高中生活的回忆,与黄交谈时的兴奋与满足都可以表现出来,所以后来高对巧珍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忏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本能的流露出对传统的质疑,尽管他并不忍心。
通过巧珍与黄亚萍爱情观的对比,可见黄亚萍的作法是符合现代潮流的。而巧珍对传统的恪守,尤其最后对传统的完全回归实质上是一种倒退。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236]
日记[167]
CG[1]
硬件[1]
软件[51]
时尚[1]
数码[0]
理财[15]
健康[0]
旅游[0]
音乐[0]